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电驴] 《周恩来的晚年岁月》扫描版[PDF]

[复制链接]

管理员 - 管理勋章

 成长值: 46220

灰铜v1_02绿金v1_01灰金v1_04绿银v1_01紫铜v1_03绿铜v3_01绿银v3_02紫银v1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6 2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鍛ㄦ仼鏉ョ殑鏅氬勾宀佹湀].鍒樻鐢�.鎵弿鐗�.rar (25.81 MB)

中文名: 周恩来的晚年岁月
作者: 刘武生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扫描版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书号: 7010053383
发行时间: 2006年1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url=http://i-5.vcimg.com/trim/5cfde6d8d89406c0a7ebaf3de401e17738356/%E5%91%A8%E6%81%A9%E6%9D%A5%E7%9A%84%E6%99%9A%E5%B9%B4%E5%B2%81%E6%9C%88.jpg][/url]

内容简介:

  这本书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周恩来研究组(下分生平和著作两个小组)组长刘武生同志撰写,党史专家金冲及为本书作序。
  全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可读性强。结构安排错落有致,繁简得当,行文流畅,文字练达,真实记录了周恩来在晚年主要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历。
  作者之所以萌生撰写本书的念头,是因为看到海外流传的某些恣意诋毁周恩来的书籍和文章,于心难忍,依据自己十多年学习、编辑周恩来的著作、生平、思想,确信周恩来绝对不是那些诽谤文字所说的人。于是他决定提笔反击那些谬论,为周恩来辩诬和正名。
  作为研究周恩来生平和著作的专家,作者刘武生有机会系统地阅读了大量档案材料,访问了有关人士,近年来发表过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次他又集中力量用两年的时间研究“文化大革命”时期中的周恩来,力求如实地再现历史的真实。2006年1月8日,是周恩来同志逝世30周年。作者也希望以本书的出版来祭奠和告慰周恩来的英灵。

媒体推荐

人间重晚晴。人生重晚节。
周恩来的晚年岁月是艰难而光辉的。尤其是他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艰险中渡过重重难关,因而更显光彩照人、辉煌灿烂。
笔者萌生撰写《周恩来的晚年岁月》这本书的念头,始于两年前。当时,看到某些恣意低毁周恩来的书籍和文章,依据十多年来笔者学习、编辑周恩来的著作和学习、研究周恩来的生平、思想,确信周恩来绝对不是
那些诽谤文字所说的那样的人。他们的种种谬论极大地激发笔者义不容辞为周恩来辩诬和正名的热情。否则,于心难忍,耿耿于怀。
经慎重思考,笔者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原则,不臆测,不演绎,用确凿的史实说话、行文,有针对性地从正面澄清那些误解和误导,以免以讹传讹,力求读者理解和认识真实的周恩来。这就是笔者撰写本书的
初衷和宗旨。
一笔者始终认同,周恩来不是神,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他自己就说过:“世界上没有完人、”然而,周恩来是伟人,而且是世纪伟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年代,包括在“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立下的丰功伟绩,他深邃的思想理念,他磊落的高风亮节,他超常的人格魅力,特别是他那相忍为党、相忍为国、相忍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亿万人民大众的衷心敬仰和无限爱戴,树立了思念不尽的座座心碑。这
种不争的历史事实和现实反映说明,周恩来的光辉形象是不可磨灭的。
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们,总有那么一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怀着复仇的阴暗心理,处心
积虑地诽谤他们。这些人居心叵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是,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正像狂犬吠日丝毫无损太阳光辉那样,对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的诽谤,也丝毫无损他们的光辉一生。
2006年1月8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辞世30周年纪念日。谨以本书祭奠和告慰周恩来的英灵。
本书附录了一卷中外人士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周恩来。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深刻论述了周恩来在文革”时期的处境、心态和对他的评价。这些论述不仅说出了许多笔者想说而说不这么好的话语和意思,弥补了本书论述不足的一大缺憾,而且对引导读者正确理解和认识“文革”时期的周恩来,将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在此,谨向这些中外人士致以诚挚的谢意。
衷心感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金冲及伺志为本书撰写序言。金冲及同志是资深的著名学者,《周恩来传》、《毛泽东传》的主编。他对周恩来的著作、思想和生平作过系统的深人的研究。他为本书撰写的序言,科学地阐述了如何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认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周恩来,对于澄清周恩来研究中的种种误解和误导,启发读者正确地理解周恩来,很有理论的和实际的说服力。
衷心感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二编研部主任廖心文同志、副主任安建设同志审读了书稿全文,并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他们两位都参与过撰写《周恩来传》,对周恩来研究颇有造诣。
衷心感谢人民出版社鲁静等同志为本书的出版辛勤操劳。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2 10:48 , Processed in 1.790432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