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探索频道] 我们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复制链接]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598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2-11 0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连日来,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热映中。昨日其“官宣”票房已突破17亿。对这部科幻片,我的朋友圈中不乏批评和质疑的声音,认为其中的科学设定有误,也有明显的科学性硬伤,但我觉得,瑕不掩瑜。需要说明的是,科幻小说是小说的一种,既然是小说,就该允许有虚构和文学化想象,这与武侠片里飞檐走壁的轻功具有相似的功能。说到底,科幻小说和科幻大片有助于吸引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进而支持科技事业发展,但其本身不承担科普功能。

  《流浪地球》叫好又叫座,无论是对科学文化传播还是未来科技发展,都是好事。早在2015年,我写电影《火星救援》的科学解读时,就强烈呼吁重视培育中国的科幻电影。当时,我有感于《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等科幻大片接踵登陆中国市场,票房口碑双丰收。四年之后,看到《流浪地球》惊艳登场,我颇为欣慰。

  因为科幻片上映后,传播面非常广泛,具有全民性的影响力,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商业行为,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上的软实力,会带动一个国家制度和民族共同价值观的输出。

  中国人在科幻片中“搏击太空”并不违和

  很多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基调都是世界末日,人类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美国英雄出手才拯救人类脱离危机。在此类价值观的长期熏陶下,对美国文化的认可就会产生精神上的向心力。而《流浪地球》向全球观众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当人类面临危机时,是“国产英雄”通过中国人的方式站了出来。

  但面对《流浪地球》的火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硬科幻片作为商业影片,电影的制作和宣传发行首先是商业行为,没有必要将之上纲上线,划分政治立场。迎合观众,创造悬念,吸引购票,乃至接下来的IP深度挖掘,开发文创周边,都是电影热映后可以预见的行为。

  长期以来,国内对硬科幻的开拓并不被看好,有人认为观众还不具备鉴赏力,有人认为市场还不够成熟,也有人认为制作流程和技术上还不具备。《流浪地球》的火爆,用事实回应了这些质疑,使得中国人搏击太空、拯救人类的行为不再具有违和感,中国人穿上宇航服也一样会有太空英雄的架势。

  国内科幻创作队伍还很弱小

  三年前参加的一次活动,让我这个电影业的门外汉开始直接地感受到,电影不是像我们在大屏幕上看到的那样,只是一种艺术创作。商业大片的制作和拍摄更是一种工业,且是高度专业化、高度精细化的重工业集群。而中国电影整体上还处在从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时代转型的阶段,在不少环节上还存在明显短板。

  硬科幻电影的投资规模很大,资金需求往往上亿甚至十几个亿,而且是一种风险投资,能否卖座还很难说。硬科幻电影投融资模式还有待探索。《流浪地球》的拍摄历经四年时间,其中一度面临投资方退出、资金短缺等困境,是主演自掏腰包6000万才使之得以起死回生。而下一次,面对其他科幻题材时,这种投融资方式还能继续有效吗?

  科幻大片的前提是优秀的科幻小说,目前国内科幻创作的队伍还十分弱小,甚至还没有以写作为生的职业科幻作家。具有全民知名度和具有市场号召力的科幻作家,更是屈指可数。刘慈欣挟雨果奖的余威,已经成就了中国科幻界的第一IP。一部《三体》的图书码洋,数倍于其他所有国内科幻小说的码洋总和。

  硬科幻电影的特效制作,既要有宏大的想象力,又要有细腻的真实性。在《流浪地球》中,利用木星引力让地球加速,利用行星发动机进行重核聚变,建设规模宏大的地下城市,冰封后的城市,这些宏大且让人震撼的场景,都是后期特效制作出来的。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既要有对艺术深刻的鉴赏力,又要有坚实的理工科背景,在这方面,我们与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就拿社会上对科技人才的理解来说,就通常有些狭隘,以为科技人才只是科技行业的研发人才,但其实还包括科学传播、科普、科学与艺术、科学与教育等领域的人才。

  硬科幻电影制作也需要全流程保障机制

  近年来上映的美国科幻大片和《生活大爆炸》等电视剧中,都不难看出其中浓重的科学文化氛围。这背后其实是源于一种制度设计,它着眼的是利用电视电影强大的传播力来进行科学文化传播。

  这种方法的实现,需要两方面的制度保障:一方面是建立电影和电视作品的科学性审查机制,这并非不允许“大胆想象”,而是尽力避免伪科学的传播;另一方面,在硬科幻电影的编剧、导演、道具制作等环节,要建立科学家、工程师、科普专家参与到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机制。比如,宇航员在太空中飞行时打开舷窗,应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星空,就需要天文学家和航天工程师的专业意见。

  美国科学院就建立了这样的一个对接机制,当导演、编剧等电影制作方需要对某个专业问题进行咨询的时候,可以找到相应的专家进行把关,提供咨询意见。

  《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基普·索恩,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他所在的大学为他参与电影拍摄提供学术休假和职位保障,这样做的目的,既确保了电影的科普功能,也有助于彰显大学对社会的贡献,提升大学的声望,就是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

  《流浪地球》让我们迈出了中国原创硬科幻电影的重要一步,今后我们还将面对《三体》等更高难度的拍摄体裁,建立硬科幻电影制作的全流程保障机制,显然已箭在弦上。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19 16:42 , Processed in 1.554555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