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图文并茂] 桂林芦笛岩,最美的景观是一个山中的溶洞

[复制链接]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599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1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没有到桂林芦笛岩之前,以为这是一处以山水风光为主的景点,谁知到了芦笛岩,玩的却是一个山中的溶洞。当地人很自豪地告诉我:芦笛岩是“国宾洞”,专门接待来桂林旅游的外国国家元首,非常值得一游。
芦笛岩,离开桂林市区约有5公里的路程。芦笛岩坐落于桂林著名的桃花江畔,一座名叫“光明山”的半山腰间。从景区乘坐小火车或爬坡步行,就能抵达景区溶洞的洞口。光明山本身并不高,所以即便是爬坡上到山腰间,也花不了多大劲。
桂林的喀斯特地貌非常典型,平地而起的大大小小的锥形山,遍布全市。据说这些锥形山,逢山必有洞,只是溶洞的大小不一,但那么多的山洞,竟然没有一处可以媲美芦笛岩的溶洞。虽说芦笛岩溶洞的洞深才240米,走上一圈也仅有五百来米,但芦笛岩的魅力却是很大。
据考证,大约在一百万年之前,芦笛岩所处的光明山,还是一片地下湖。随着地壳的抬起,地下湖水渐渐退去,湖变成了山洞。再经过千百年的变迁,雨水的冲刷,洞中碳酸钙的作用,形成了芦笛岩溶洞里千奇百怪的石头造型。
芦笛岩溶洞,大约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便有文人墨客前来探险游玩。现今芦笛岩溶洞的石壁上,保存有自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以来的壁书七十余幅, 大部分是古人用墨笔在石壁上直接书写的。经历了这么多年后,有些墨迹已经无法一一辨认,有些却依旧清晰可见。
非常奇怪的是,即便在桂林地方志上,均没有关于芦笛岩溶洞的记载。据说民间也只是把芦笛岩溶洞作为一处普通的避难场所。因为这处溶洞的入口原先十分狭小,且非常隐蔽。洞口还长有茂盛的芦荻草,常有周边的村民把这种芦荻草砍下来做成笛子来吹,因而后来这个溶洞也就顺理顺章地叫“芦笛岩”。
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末,当地开始对芦笛岩溶洞进行勘探,并准备把它打造成一处景观公园,供市民游览。1962年芦笛岩正式向市民开放,至今,芦笛岩已经接待过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卡特,联合国前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等八十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所以把芦笛岩溶洞称之为“国宾洞”,一点也不为过。
芦笛岩的溶洞并不大,但洞内有着大量绮丽多姿、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这些石头组成了著名的狮岭朝霞、红罗宝帐、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花果山等景观,令到此的游客目不暇接,所以芦笛岩的溶洞也被誉为 “ 大自然的艺术之宫 ” 。
因地下水的冲刷和溶蚀,芦笛岩溶洞内含有碳酸钙的滴水、流水与积水。因水分的挥发,二氧化碳重新沉淀,于是形成了现今人们能见到的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奇观。地质学中,把自洞顶垂下的石柱叫“石乳”,把自地上向上生长的叫“石笋”。一旦石乳与石笋相连接,就成为石柱、石幔、石枝、石花、石瀑等景观。这些奇异的地质现象,需要经历成千上万年时间的演变。
在芦笛岩的溶洞内,最为奇特的是一些钟乳石的中心为空洞,或者呈全透明状。人们用手敲击钟乳石时,可以听到钟乳石发出的声音。所以后人就把能发出声音的钟乳石称之为石琴、石鼓或石钟。而面对透明状的石壁,当你用手电对着它照射时,光线可以透过石壁,穿石而过,堪称为一大奇观。
芦笛岩溶洞里最宽敞的地方,叫做“水晶宫”。它的最宽处达93米,最高处也有18米。这个地方也是洞内唯一提供免费WIFI的场所,游客可以在这里拍照后立刻通过网络把图片发送出去,相当的人性化。
同时,水晶宫内每天不间断地播放4D的投影,是一段非常优美的芭蕾舞片段。借助水晶宫地面上水的倒影,芭蕾舞的演出就成为一幅立体的画面,非常唯美。很多游客会接连看上个两遍,直到过瘾后才离开水晶宫。

芦笛岩不是山,不是岩石,它只是个天生美丽的溶洞。从芦笛岩归来已有多时了,但我心中一直有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它不叫“芦笛洞”,而非要叫“芦笛岩”?作者简介:陆建华摄影(摄影师、旅行家、自媒体人)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20 22:45 , Processed in 1.843225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