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电影评论] 《纯洁的玛利亚》演出分析,开头4分钟演出的过人之处

[复制链接]

灰铜v1_02绿金v1_01灰金v1_04绿铜v3_01紫铜v1_04绿银v3_02绿金v3_01紫银v1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0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纯洁的玛利亚》开场四十秒音频的波形图。图上的竖线是镜头切换的大致时间,标记上数字的是动画中士兵锤打木桩的音效,为方便称其为打击音。打击音共有十二下,已将需要说明的标出。
为方便说明,我们可以将打击音分为三个阶段。打击音1音量大,接着2、3和4逐次减弱,这是第一阶段。5比前面的声音稍强,6到9又变得很弱,是第二阶段。10和11又变得响亮,到音量最大的打击音12,是第三阶段。为便于理解,以音乐中强拍的概念来说明。
打击音1是第一个音,所以除了12它的音量是最大的。1和5分别作为第一、第二阶段(小节)的强拍,带动起整个阶段的节奏。5的镜头内容是旗帜的特写,镜头时间段,景别小,可以称作是视觉上的“强拍”。打击音5的作用即是对这个视觉强拍的强调。整体而言,第一阶段的振幅比第二阶段的更大,同时两个阶段的背景音乐是同样旋律的人声的反复,因此也可以把这两段算作一段。旋律反复的同时,打击音作为补充信息,暗示环境趋于平静。然而这只是一个间歇。
在第三阶段,人声的旋律开始出现变化,感觉更紧张、更有悬念,配合的是画面上骑兵的全景。这是目前为止的第一个全景,画面的构图也充满了密密麻麻的竖线,非常紧,有一种大军压境的感觉。与此同时,打击音的振幅又变大了,10和11的音量与2和5差不多。这两个打击音的间隔相比前面的要略长一点,用来压制住蓄势待发的紧张感,以达到先抑后扬的效果。
终于,乐句切换。背景音乐切换时第一个音是重音,紧接着切镜,最后是打击音12。乐句的重音-切镜-打击音12,这三个“音”力度很强,分别是背景音乐、画面和音效的转换。这之前的背景音乐是人声,拍子很慢;之后是乐器,拍子很快。在这之间形成过渡,极速转换气氛的就是这三下。打击音12的作用不仅是像5一样强调镜头内的旗帜,它同时也是剧烈转变气氛和节奏的一个音,因此12的振幅是最大的。
打击音12是开场的最后一次打击木桩的音效。我们可以把这一连串的打击音当作一个声部,作为人声的补充。人声消失乐句转换后,打击音的使命就完成了,也就不再被需要。
音画的同步程度
如前所述,打击音12的前后在视听表现上有很大差异。整个开场的情绪从平静到紧张,画面内容上,打击音12之前是战场展示,之后是魔女介入,对应的是镜头切换速度由慢到快,镜头和画面内的运动由慢速、单一到快速、丰富。声音上,不仅前后使用了不同的背景音乐,还在音画的同步程度上作了处理,从声音先行,到音画同步,最后甚至画面抢先。
从CUT 1最初的白幕,淡入期间音乐先入,接着才是完整的画面。打击音1在CUT 1和2之间声音转场,又是声音先入。CUT 4的结尾处又是音乐先变化成了紧张有悬念的,然后才是CUT 5画面上大军压境。最后CUT 5切到CUT 6之前,还是乐句先变化,再切到国旗的画面。
可以想想这种处理怎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观众的感受。人依靠视觉接受的信息影响要比听觉的大,换句话说,听觉上的变化更自然,不唐突。前五次切镜,在切换之前都有打击音或音乐来做“预告”,观众下意识地产生期待,便可以更轻松地接受下一个镜头的画面内容(小明:“我要打你!” 出拳。),而紧接着镜头切换出现的打击音(2、5和12)可以认为是用来加强印象的(小明:“我要打你!” 出拳,“嘭!”)。镜头切换和加强印象的打击音并不是同时的。尽管这样强调作用更好,却有和延后一瞬间的处理不同的节奏感和弹性,不适合在战场展示这一段中使用。
接下来是魔女登场。CUT 7镜头先是一个后拉,镜头运动和伴随的音效完全同时。后拉结束后,镜头左摇。左摇、玛利亚的动作和音乐的变化又是同时的。而到了CUT 8,出现了第一次画面变化在先的情况。先是玛利亚皱眉,接着音乐才变化。在魔女登场的这一段,画面和音乐完全同时,最后甚至画面早于音乐。相对于前面依靠声音铺垫气氛再呈现画面,后段让人物行动来带动氛围的变化,玛利亚这个角色的主动和强势因此得以展现。
这样一个极尽细腻之能事的开场,实在让人不得不对谷口的演出功力发自内心地叹服,而且其中的所有处理完全遵循不让观众意识到形式的原则,让人全心投入故事,被技艺高超的“人偶师”操纵。谷口确实可以说是内功深厚而不外现。可以想想这种处理怎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观众的感受。打击音和音乐都来做“预告”,观众下意识接受并产生期待,为下一个镜头做准备。镜头切换和加强印象的打击音并不是同时的。尽管这样强调作用更好,却有和延后一瞬间的处理不同的节奏感和弹性,不适合在战场展示这一段中使用。
声音设计
一个好的监督可以将一种演出风格发挥到极致;一个更好的监督会对不同类型的故事选择最合适的视听语汇。谷口悟朗正是后者。我们来看看在《纯洁的玛利亚》前四分钟里,魔女的神秘感从积累到破除的一段,谷口是如何选择相应的视听风格的。
谷口在进入正片后依然使用了潜移默化的声音处理。从一开场的右摇镜头到进入森林的上摇,清脆悦耳的鸟鸣变成了低沉的动物叫声和乌鸦叫,前者暗示环境的幽深,后者带来一份不祥预感。
这一部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走出森林,魔女小屋登场的一段。配合闪白和树木向视野外退的画面,树木被风吹过的沙沙声恰到好处地响起,让人眼前一亮。然而真正厉害的在这之前。为了给最后的镜头做铺垫,沙沙声共出现了三次,分别在进入森林时、仰视森林的旋转镜头和最后的小屋登场时响起。音效的音量由小到大,第一次细微得难以察觉;第二次配合镜头内容表现迷失感,使紧张气氛提升,产生悬念;到第三次时,无意识地适应了这一音效的观众就会自然地接受沙沙声的出现,期待遇到顶点,为小高潮的出现做足了准备,于是小屋登场。沙沙声从进入森林始,走出森林终,同时也可以看出为了达到最后的情绪顶点,前两次铺垫引观众入戏,加剧了紧张张力,是必不可少的。
进入小屋后,环境音减弱。到魔女出场,背景音乐开始播放时,环境音已难以察觉,作为营造神秘感的干扰因素被削弱。直到玛利亚露出马脚,魅魔回来后,环境音重新引起观众的注意力,代表魔女不再神秘,回到人间。
注意,“难以察觉”并非指环境音完全消失。如果听得足够仔细,会发现在两段背景音乐间的空白,有微弱的乌鸦叫声和鸟鸣。此处可以解释为角色的主观听点、玛利亚的声音魔法或者就是单纯的演出控制。可能有人会嗤之以鼻,这么细微的处理能对观众有什么影响?诚然,潜意识虽然强大,或许也无法捕捉到如此细微的声音。然而只要有可能产生效果,谷口就绝对不会忽略这一手。在音轨上保持简洁的同时却不失处理的密度和清晰的层次,是谷口让人难以企及之处之一。
视觉设计
漫改动画经常会参考原作的分格和绘画来确定分镜演出,然而众所周知,谷口有着粉碎原作的喜好,加上《纯洁的玛利亚》的漫画形式确实粗糙,结果是动画的画面处理完全网友原创投递。
首先是整体的光影,谷口选择了清晨到正午之间的时间段来衬托情节上神秘氛围的营造和破除,在此之中,为了赋予玛利亚伪装被掀开时更强的戏剧效果,让小屋的内景从漆黑到明亮。单单这么说似乎不值一提,因此可以做一对比,想想《吹响吧!悠风号》第十一集久美子与丽奈的对话场景。在这场戏中,两种主要处理是用景别大小表现主导权交替和脸部受光暗示角色情绪。取景和布光完全贴合角色,然而也正是因为同样处理的一再使用,加上角色调度不得不迁就过于精确的布光,导致效果不自然。相比之下,谷口的处理就聪明得多。走出森林,小屋登场前的闪白是角色的主观视点,源于人从暗处走向亮处感到晃眼的生活经验;小屋的漆黑内景是玛利亚为营造神秘感的自主行为,魅魔回家内景变明亮也是如此,布光被融入角色的行为逻辑之中;日出日落更是自然规律,当观众看到母女走出小屋时的太阳当空,不会感到不自然,因为谷口为了让观众意识到情节时间的流逝速度,早在正片第一个镜头就开始铺垫了。谷口的一系列处理对怎样构造一个更自然的叙境(diegesis)是非常好的启示。
想必大家都知道,摄像机的使用有“平准稳匀”、起幅落幅的基本原则,追求的是视觉上的平稳变化。在《纯洁的玛利亚》中,谷口将这一思路运用到视听语言整体。比如说进入森林的上摇(慢)没有落幅,下一个固定镜头里人物停止走动(停),接着树枝上的动物使得女孩略微转头(慢),大幅度转头(快),母亲伸手挡住(慢),女孩恢复表情(慢)。可以看到,不只是镜头组接,画面上所有运动都构成一个连贯平滑的整体。限于篇幅仅举这一例,事实上从画面到声音都大量使用了这种思路,来对节奏的缓急以小单位严格控制。有兴趣的人可以试着观察。
上述处理并非是谷口一贯的演出方式,在其它作品中观众会发现截然不同的表现风格。比如为了与《反逆的鲁鲁修》戏剧性的情节相衬,使用纯黑的阴影和增加阴影层次来突出轮廓,依靠交叉剪辑加强对比和冲突,等等,风格上与《纯洁的玛利亚》截然不同。对于一个带有些历史厚重感和严肃主题的小故事,谷口最终选择用严谨而细腻优雅的“文笔”将其娓娓道来。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13 11:23 , Processed in 1.836791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