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的解释风格和不幸的遭遇是诱发儿童抑郁症的重要因素。 我虽自小不算一个抑郁的孩子,却也算得上一个郁郁寡欢、胆小怕事的人。有很多年,我不敢独自去走亲戚,害怕见到陌生人。我给自己的解释是:面对那些大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如何称呼他们;如果我不说话,他们会不高兴吗?我该怎样去和他们家里的小孩子相处,他们会欺负我吗?我走亲戚时,尤其去陌生人家时,不管自己独自去的,或是家里人领过去的,都会在一种沉默而紧张的氛围中度过。我很少说话,以至于上了大学,被调剂到一个几乎依靠说话谋生保饭碗的专业,我对自己的未来深深不安、不敢想象:我该怎样去和陌生人交流?我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将自己的东西卖给那些被我取悦的人吗? 这是我自己的例子。我大约是一个悲观的人,常常对自己做出悲观的自我暗示。有时候我在路上走,也总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忽视了的、可有可无的人:可我明明是一个好作家啊! 悲观的人是可耻的 ——读马丁·塞利格曼的《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文| 严彬 严彬,1981年生于湖南浏阳,诗人,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评委,凤凰网读书频道主编。出版诗集《我不因拥有玫瑰而感到抱歉》《国王的湖》《献给好人的鸣奏曲》《大师的葬礼》。参加第32届青春诗会。 1 弗林神父是个老头,一个好人。他老了,还为附近的人做祷告、做善事,认识他的人都敬重他、爱他。可他年纪大了。年纪大并不是太坏的事,他对主虔敬,对自己的神职兢兢业业,生活中很多事情他做得既严谨又庄重,工作更是不敢马虎。但有一天,当他将一个小小的圣杯碰倒在地上,碎了——也就是说,他打碎了一只圣杯,自那以后,就变得心事重重,身体也愈发虚弱。他认为,这是神的启示,也许他哪里做得不对,或者这是一宗罪的开始,他总要遭受神的惩罚: 他打碎了圣杯,玷污了自己的工作,触怒了神……这都是他自己想的。 终于到了一天,弗林神父中风后又第三次中风——这回他再也没有好起来。带着打碎圣杯的不安、愧疚和忏悔,从那以后他没有度过一天轻松的日子。他头痛,慢慢的神志不清,以至于有时出现身体麻木,由于年纪也到了,已经是个老人,哪里经得住这样的折磨。第三次中风后,弗林神父终于带着愧意走了。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故事的原型来自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都柏林人》。弗林神父因为无意打碎一只圣杯,最后竟郁郁寡欢,身体全面崩溃,去世了。尽管做了一生的侍奉神、告慰人的好事,肯定没少做劝人积极面对困境与生人的善事,却没有想到自己深藏一颗自责的心。 一个好人死了。他应该是一个深深的悲观者了。 用前美国心理协会主席、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的话说,“他坚信坏事都是自己的错”,他觉得“这件事会毁掉他的一切”。好人弗林神父死于意外,死于自责,死于一步步陷入自责的泥潭,没有走出来。 悲观的人相信坏事都是一位自己的错,这件事会毁掉他的一切,会持续很久。悲观的人会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就此一蹶不振。 弗林神父的死,也许只是意外,只是一个人的心理困境,甚至,只是一个文学性的事件。不管如何,弗林神父已经去世了,这是我们无法挽回的事。而如何做一个乐观、积极的人,是我们可以讨论的,似乎也是有章可循的。这也是塞利格曼在他的数本心理学专著中研究和探讨的事。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向我们呈现了塞利格曼教授的研究与结论。这也是一门劝人幸福、给人幸福的学问。据说,这本书同样是一门著名的哈佛幸福课——是的,著名的,深受白领和有产阶级追逐的。塞利格曼在本书中循序探讨的关于悲观者和乐观者的源头、如何从悲观滑向抑郁,专门针对孩子进行了乐观教育。他甚至有一个观点:乐观的孩子成绩好! 当然,关于这点,我保留一点自己的看法。乐观的反面是不是悲观,积极的反面是不是消极——即便是,二者之间存在中间地带吗?我见过一些不说话的同学成绩很好。当然,郁郁寡欢的同学似乎是很难一直保持很好的成绩的。 2 你看,我这样一说,自己的消极情绪倒是慢慢上来了。这也许是我选择读读这本书的原因: 悲观的解释风格和不幸的遭遇是诱发儿童抑郁症的重要因素。 我虽自小不算一个抑郁的孩子,却也算得上一个郁郁寡欢、胆小怕事的人。有很多年,我不敢独自去走亲戚,害怕见到陌生人。我给自己的解释是:面对那些大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如何称呼他们;如果我不说话,他们会不高兴吗?我该怎样去和他们家里的小孩子相处,他们会欺负我吗?我走亲戚时,尤其去陌生人家时,不管自己独自去的,或是家里人领过去的,都会在一种沉默而紧张的氛围中度过。我很少说话,以至于上了大学,被调剂到一个几乎依靠说话谋生保饭碗的专业,我对自己的未来深深不安、不敢想象:我该怎样去和陌生人交流?我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将自己的东西卖给那些被我取悦的人吗? 这是我自己的例子。我大约是一个悲观的人,常常对自己做出悲观的自我暗示。有时候我在路上走,也总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忽视了的、可有可无的人:可我明明是一个好作家啊! 在塞利格曼的案例中,一位母亲西维亚习惯了在小女儿面前抱怨和自责。那时她的女儿只有八岁,通常她说出这样的话: 玛乔丽:妈妈,我这边的车门被人撞凹了一块。 西维亚:该死!你爸爸会杀了我! 玛乔丽:爸爸叫你把新车停得离别人远一点儿。 西维亚:该死!这种倒霉事总是发生在我身上。我真懒,不想抱着大包小包地横穿整个停车场,我总想少走几步路。我真是笨死了。 …… 你看,这位母亲西维亚和前面提到的弗林神父一样,将自己推入自责的旋涡。她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错——其实倒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并将这种不大的过错以情绪化的方式,渲染地传播给自己的女儿,一个小孩子。玛乔丽在她这位抱怨的、“倒霉的”、“笨死了”的母亲面前常年生活,她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3 消极。悲观。对自我和周围的事物充满敌意。她会觉得世界时危机四伏的。对于这样一个被自责、消极情绪环绕的不快乐的家庭,我们的塞利格曼教授在本书中经英国的布朗教授之手,给出了一个家庭中避免抑郁症的三个保护要素: 第一个保护要素就是与配偶或情人有非常亲密、无话不谈的关系。 第二个因素是外出工作。 第三个因素是家中14岁以下的孩子少于3个(含3个)。 不知道有没有道理。但我们似乎对这样的家庭氛围有印象: 拥挤的筒子楼,狭小的两居室,一家五六口:一个中年的男人,一个中年的女人;他们最小的孩子三岁,去哪里都要有人看着;他们最大的孩子十六岁,读高中,学费杂费不少。这是一个靠一对中年夫妇辛苦工作才能养活的家庭,他们时常因为柴米油盐、大儿子的学费、小女儿的看护,而争吵,而赌气,他们甚至根本早就没有了心思和时间、空间亲热。他们最大的孩子,那位高中生,看上去也不大喜欢待在家里,不喜欢出现在大人们面前。于是他将自己闷在角落,他常常在外面久留,可能已经交结了社会上的不三不四的二流子…… 这样的家庭,真是让人操心啊!虽然不能说他们是悲观的,可他们至少是不快乐的。 也许,布朗教授的研究结论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但我似乎也曾听人说过类似的话:只有普通人才去追求幸福。 换句话说,那些不凡的、伟大的人物,并不一定去追求幸福——追求快乐。关于这点,我们不妨走远一点,回头看看加缪那篇著名的《西西弗神话》。 明智、谨慎而英雄的西西弗得罪诸神,被拉入地狱,日如一日去推那似乎永远都会从山顶重新滚落下来的巨石。 明智的西西弗追求什么?幸福? 重复的工作,同一块永远无法推到山顶不再滑落的巨石,应该是毫无我们日常意义上的幸福感的:没有日常生活,无法完成工作,没有人鼓励。西西弗依赖什么支撑下去?是什么让他有勇气(和希望)去面对第二天重新升起的太阳和需要重新被推上去又注定要落下来的巨石? 加缪说:他超越了自己的命运。 这是西西弗的希望和西西弗的生活。换个角度看,西西弗也是乐观的:他是对明天的希望乐观,对自己必须面对的这个宿命般的工作乐观。只要不断将巨石推上去,他就完全把握着自己的命运。所以加缪甚至认为: 西西弗应该也是幸福的。 真是哭笑不得。这也许是人类生活的荒谬之处吧。让自己快乐的方式有千万种,让自己乐观起来的方法却不易找寻。塞利格曼教授的《活出最乐观的自己》,我想,就像是一份“普通人的幸福感”,它是有章可循的。 可我终究不是一个乐观的人:如果我不需要乐观,为什么又非要去学会一种乐观的方法来呢?沉思同样可以获得快感,尼采每天依赖两个土豆,就可以燃烧自己。 就算给自己的人生一个疑问吧。这也是苏格拉底所思考的: 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 *** “平安客服节”是一个将阅读服务作为核心,通过“家庭关系促进阅读”、“阅读促进家庭关系”的良性循环来培养家庭内部阅读习惯的活动。“书海拾贝”书评栏目作为其中一个重要部分,由平安人寿联合凤凰网读书频道共同推出,邀请知名作家、学者分享读书心得和个人故事,旨在通过这样一个从金融到人文跨界的活动,推动更多读者拿起书本,享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若想进一步了解本期著作,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在客服节平安书院里,免费获取这本书。希望你也能早日参与其中,丰富宝贵的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