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本名叫黄歇。 年轻时,黄歇四处游学,拜师学艺,在行万里路的同时,也极大的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自己的谋略。 尤其是他的辩才,更是深受楚顷襄王的欣赏。 也正是楚顷襄王还是太子的时候,黄歇便作为质子留在秦国,对于秦国的了解很深厚,后来回到楚国,楚怀王一死,楚顷襄王遂开始重用黄歇。 公元前272年,秦国白起打败了魏国和韩国的联合军队,韩、魏两国遂听命于秦国,准备大举进攻楚国,楚顷襄王无奈,只能派遣辩才出众的黄歇出使秦国。 黄歇遂对上书秦昭襄王,阐述了当前国际形势,认为秦国和楚国势均力敌,一旦步入不死不休的境地,则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韩国、赵国、魏国和齐国则会从中渔利,与其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倒不如和楚国一道,攻打其他国家,这种事情对于秦国,自然有百利而无一害,秦王就答应了黄歇的提议,和楚国结盟。 为了表示楚国的诚意,楚顷襄王遂派遣黄歇和太子熊完前去秦国做人质,此一去便是十年时间。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熊横一病不起,眼看就要一命呜呼,遂遣人来到秦国,请求秦王准许太子熊完和春申君回回国,能够继承楚国国君的大位。 然而,秦国认为,如果楚王驾崩,楚国太子不能回国继任,国内必定变乱丛生,更加有利于秦国,所以秦国说什么也没有让熊完回去。 黄歇认为如果此时贸然去找秦王,不但不会有什么效果,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这个时候范雎还在位,而且最得秦昭襄王的信任,于是黄歇决定去找范雎。 黄歇一见到范雎,就对他陈述了利弊所在。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黄歇直言秦国和楚国目前的形势,认为眼下秦国之所以不让楚国太子回国,无非是为了能够借此机会要挟楚国或者让楚国在群龙无首之下生出祸端。 殊不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看似楚国会遭受重创,实际上,楚顷襄王早就做好了准备,纵使太子不能回国就位,楚国也能轻松从众多王子中找出最适合的人继承大位,那个人虽然名不正言不顺,事急从权,其才智一定不会低于当今的太子,不仅秦国和楚国的友好关系会就此破裂,太子熊完虽然身在秦国,却会因为无法回国而失去价值。 秦国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友好的楚国和为秦国马首是瞻的楚王,除了太子熊完外,黄歇认为其他人都很难办到,只要请过能够放太子回国,则太子即位后必定感念秦王的恩德,对秦楚之间的友好关系必定百般呵护,由此可见,放回熊完则双方都有利,反之,则必定不利于秦国。 其实在此之前,范雎就已经对熊完是否回国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也认识到了其利弊所在,只是如果不给于楚国一点难处,楚王就不会感恩,范雎要做的就是将一件事情的利益最大化。 黄歇既然代表楚国太子表了态,范雎也乐于向秦昭襄王传递他的意图,秦昭襄王何等聪明,自然也很容易就明白黄歇所言的道理,只是秦昭襄王更加担心如果此时楚顷襄王并没有病,却故意装病,如果是这样,到时候不仅楚国的把柄不在,楚国得以安定,连春申君黄歇这样的人才也得以回到楚国,对于秦国而言,无疑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要知道,秦国和赵国此刻正在长平对峙,只要哪一方的筹码稍微有所加大,战争的天平随时会倾向于哪一方,秦国自然不会放任楚国倒向赵国那一边。 于是秦昭襄王下令,让熊完的师傅回去探望一下楚顷襄王的病情,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缓兵之计。 黄歇自然也意识到,虽然他说的头头是道,但秦国实际上并没有下定决心放了熊完,黄歇也清楚的知晓楚顷襄王以前身体就不太好,加上国家日益衰弱,经常沉溺于酒色,此番来报病情加重,一定不是虚言。 此时此刻,楚国的朝政把持在王室宗亲阳文君的手里,一旦楚王驾鹤西去,则他必定扶持自己的儿子成为新任太子,其他王子自然不会服气,只有熊完才是名正言顺的王位继承人,他回不去,楚国定会在一场王位争夺中陷入混乱,本来就江河日下的国势,必然会就此一蹶不振。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尽快送太子熊完回国。 既然秦国拖延时间,黄歇也就不再抱有希望,于是黄歇心中便产生一条妙计,袭击依然留在太子行宫内,而太子熊完则换上从楚国而来的使臣马夫的衣服,和楚国使团一起,走出咸阳,走出秦国关卡。 果然,在黄歇以身犯险的情况下,楚国太子有惊无险的回到了楚国,而黄歇在这段时间内则向外宣称,太子熊完卧病不起,一律不会宾客。 早不生病晚不生病,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生了病,这让秦昭襄王心中逐渐生出了疑虑,黄歇也不说什么,在秦王派人来查探时,便让和熊完身材体型相似的属下扮做熊完,才得以蒙混过关。 可是黄歇知道,纸是包不住火的,在太子即位时,秦王必定会治他一个欺君之罪,于是,数日之后,黄歇便向秦昭襄王主动说出了实情,只可惜此时秦国要追已经来不及了,秦昭襄王大怒不已,遂对黄歇动了杀机。 幸好此前黄歇早已打点好了一切,料敌于先的向范雎进言,说自己一旦被楚王重用,则必定会劝谏楚王继续亲善秦国,范雎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在秦王执意要杀黄歇的时候,范雎便劝谏说,如今就算杀了黄歇也无济于事,反而会和楚国结下冤仇,于秦国的长远利益不利,为今之计,只有让黄歇回国,秦楚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得到保持和巩固,一旦秦国平定其他地方,不愁报不了此仇。 秦昭襄王也不过是一时气愤,气顺了道理也就明晰了,最终,秦昭襄王听从了范雎的建议,派遣军队护送黄歇安全回国。 黄歇回到楚国后的确没有和秦国为难,首先是因为此时的楚国已经没有了和秦国一较高下的实力,其次则是春申君要忙着和其他国家进行外交活动,以扩大自己的声威,增强楚国实力。
三个月后,楚顷襄王去世,熊完继位,就是后来的楚考烈王。同年,黄歇飞黄腾达,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被楚考烈王封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同时还赐予了淮北十二县作为春申君的封地。 当时,淮北之地经常有战事发生,主要交战国家就是齐国和楚国,于是春申君想楚王请求交换封地,于是,在楚王的授意下,春申君将淮北十二县封地换到了江东。 长平之战后,秦国趁机攻打赵国邯郸,赵国平原君前来向楚国求援,这时候,楚考烈王和春申君都想到了昔日被困于咸阳的困顿,只是秦国在此之前就已经放出狠话,谁敢救援赵国,秦国在击垮赵国后必定会首先攻击他,所以二人都犹豫不决。 最终在毛遂的一番唇枪舌剑下,楚考烈王同意出兵,和魏国军队一起,击败了秦国军队,而且在信陵君的率领下,五国联军还一度打到了秦国函谷关一带,秦军损失惨重,此次合纵,致使秦国统一天下的计划得以推迟,春申君也功不可没。 公元前256年,春申君向北整套鲁国,第二年灭鲁。 救援赵国,灭掉鲁国,不仅让春申君神威大显,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楚国的复兴,综合来看,春申君对外主要采取穷兵黩武的政策,对内则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以及魏国信陵君一样,积极招揽有志之士,不管三教九流、莽夫谋士,春申君都积极的和他们交往,礼遇加以厚待,门客一度达三千多人,在数量上一度跃居战国四公子之首。
春申君通过这件事,逐渐生出了比较之心,当年的信陵君是何等的英雄气概!挥手间便令万众臣服,谈笑间便让秦军流血漂橹。 春申君遂又蛊惑周赧王振臂一呼,重组合纵联盟,只可惜由于各种原因不仅合纵失败,连西周国也被秦国灭掉,周赧王沦为秦国的属民。 眼看秦国做大,春申君虽然有心灭秦,却无力回天。 为国谋者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